这家里有一宝宝啊,就仿佛多了一个开心果,每天看着孩子的进步,内心是无比的幸福。想来幸福竟也这么的随意啊。孩子再过几天就两岁了,近两周学会了自主的专注和自由的爬行。为了给孩子腾出一个充裕的空间,特意弄了一个爬行垫,把客厅都铺满了,什么茶几啦,凳子了都为孩子让路。这一下子观察孩子就成了一家人必备的“联欢晚会”了。
观察中发现,虽然在大人眼里,孩子什么都不懂,但是他对什么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任何东西都有强烈的好奇,而且一旦找到了学习的对象,就会非常的专注。当发现自己能够控制之前不会玩的玩具时,他会立即开心的哈哈大笑,而且还会让这种快乐继续延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其他未知的领域。不论发现了什么,也不管为什么大笑,全然不顾别人的看法,虽然客观上他并不懂成人的思想。在孩子眼里,寻找乐趣、浅显思考、不惧惯俗才是世界的真理。
而相比于孩子,成年的我们反而有太多的不如了。成年以后的各种所谓“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社会中多种多样的诱惑和谋略,让我们失去了百折不挠的好奇心,抹去了单纯直爽的简单,丢弃了乐趣带来的愉悦,我们学着有着自己的见解(偏见),有时候会带上有色眼镜,不敢大胆的提出想法。不论什么问题,都要选择复杂的对比和论证。因为担心被人说成肤浅、不成熟,而不敢在生活中表现的太过于寻找乐趣。即便是真的喜欢也要学会强烈的抑制自己,不能像个孩子那样为了身边的世界着迷,无所畏惧的探索。
前几周我分享《魔鬼经济学2》的那个发现洗手就可以避免产褥热的塞梅尔维斯,就是专注的研究,利用自己在研究上的乐趣,克服困难,最终发现了困扰医学界上百年的“产褥热”,和医生们解剖完尸体不洗手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是就是因为这个发现太简单,太直白,触动了当时医学界的普遍认知,破坏了医生的高傲姿态。赛美尔维斯竟然遭到了嘲笑和谩骂,最后死在了精神病院,悲凉悲惨。
事实上,悲剧并未如此停滞。在《魔鬼经济学3》中又有一位医学界的英雄受到了同样的待遇。他就是发现了胃溃疡、胃癌的致病菌——幽门螺旋杆菌的巴里·马歇尔。他吞下自己培养的菌落,用以试验发现的菌群是否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当他发现自己找到了致病原因之后,有做了大量实验证明。虽然你实验很成功。但是他却遭到了各式各样的嘲笑和忽视。整个医学界在初期都认为:“我们真的要相信一个声称自己发现了新细菌还将其吞入肚中的澳大利亚呆子,找到了溃疡的病根吗?”
原因就是巴里·马歇尔触动了一个市值80亿美元的产业。在他的研究成果之前,胃溃疡需要长期服用“甲胺呋硫”或者动手术,而如果马歇尔的成果被认可,仅仅一粒廉价的抗生素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于是整个医学界开始诋毁他。好在,这时的医疗科技发达了,医学界不得不最终承认这位英雄的贡献,并于2005年给他和他的搭档颁发了诺贝尔医学奖。
但是我在想假如科技不发达呢?是不是又要有一个英雄死在精神病院呢?
我不得而知,毕竟历史不容假设。例子其实在今天也有发生,这里就不涉及了。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自行补充。我给一个线索:澳大利亚胃肠病学家托马斯·波洛狄。
下面让我们重温孩童的三个技能吧。“寻找乐趣、浅显思考、不惧惯俗”,这些都是孩子惯常的行为,虽然在成人世界里略显幼稚,可是倘若成年人能保留住这些特质,会不会收益匪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