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风靡了全国。有多风靡呢?我今天下午去理发,理发师边理发边和我聊这部神剧。理发师很激动,感慨这是一部非常真实的反腐大剧,说这部剧尺度很大,反应的贪官嘴脸很是真实,让人大呼过瘾。这个场景和赵本山小品中,说崔永元的书很下基层,连澡堂的师傅都人手一本非常类似。这里我可没有贬低理发师和澡堂师傅之意,仅仅是为了表明这部电视剧的热度之高。

听着他的叙述,被他拨弄着头发,一边回应也一边思考。“真实”或许只是每一观众内心中愿意看到的场景吧。不论是刚正不阿的达康书记,还是最大反派boss赵立春,不论是检察官侯亮平,还是仗势欺人的赵瑞龙,其作威作福的形象和坏人的“好人嘴脸”,以及好官的处境艰难、做事步履维艰、清官得罪人的形象,这都是大多数人内心里早已认为的“模板”。

 

当然我也仅仅是想想罢了。与此同时突然想起了一部和电视剧非常相似的小说,便连忙向理发师推荐,这就是之前读过的《沧浪之水》。在我看来,和电视剧相比,或许小说的尺度更为大些,反应人性也更加真实吧。当然《人民的名义》的小说我还没有来得及阅读,和《沧浪之水》相比哪个更好,还未可知。理发师听到是书,立刻表示不行不行,说道:“我看书不行,我和许多人一样一碰书就瞌睡,书这种枯燥的东西,我还是免了吧。”

 

听到这些,我突然明白了。我又犯了“何不食肉糜”的错了。所以之后不提书籍的事情了。这里说句额外话,那本《沧浪之水》我还是强力推荐伙伴们读读的。

 

让我们回到理发现场。毕竟是老顾客了,每次都找这位理发师理发,所以谈论起来并无拘束。接下来的时间聊起了从《人民的名义》看到的管理技能。他向我抱怨店里的管理实在是不好,总是靠着罚款来约束员工,一点没有领导的艺术。于是我问他,那怎么才算艺术呢?他回答,怎么着也得像达康书记一样嘛,要管人总要让被管的人服气吧。我就接过话茬反问道,如果让你来做“达康书记”,你会怎么在政府里管理你的下属呢?他也没怎么思考,顿了一下就说:管理嘛,比如我们店里,管理起来就很复杂……。后续的话都是关于理发店的种种了。总之不离自己的老本行吧。

 

细想起来,好像还真是如查理·芒格所说的,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呆的久了,就会习惯用这个领域的眼光和思维模式看待这个世界。比如你是个木匠,那么就很有可能会经常拿着锤子,把世上的大多数东西看成钉子;如果你是一个医生,那么就很有可能把自己处理各种医患关系的理念来理解社会关系了。

这当然无所谓对错,无所谓高低之分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无论哪个领域的专家,都是很厉害的存在。但是还有另一个层面,即便是一个领域的“扛把子”,在另一个领域也未必懂得吧。这一看起来近乎事实的道理,却常常被人忽视。就像上述的理发师擅长理发不擅长读书,就斩钉截铁地认为有很多人跟他一样。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是理儿就是个这么个理儿。我们大多时候都无意识的,用想当然的思想,强行充当许多未处理过的事情的导演,如果不过瘾,再身兼编剧。

 

如果是理发师和我这样的普通民众,强行导演和编剧或许真的无所谓好坏吧,可是一旦是特殊领域的专家呢?谁又知道,会出现什么乱子呢?

 

我的头发不长,剪起来很快,思考的不深刻。回来的路上整理了一下思考的内容,竟觉得收获不小。身为一个写作的门外汉,暂且胡诌这么多吧。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