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先从一个荒唐的故事开始。
你的眼镜不舒服,去到医院看医生。可是刚刚说了几句话,就被医生打断,只听医生说:“我已经知道了”,然后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给你,说:戴上吧。然后你非常疑惑的看着医生说道:“医生,我眼睛不舒服,您还没有给我做相关的检查呢”。医生说:“不用检查了,这幅眼镜我戴了十几年了,被证明很有用,你试试”。你充满疑惑的把眼镜戴上,然后实现一篇模糊。你接着问医生:“我戴上以后看不清楚东西,还头晕”。医生说:“怎么可能呢,我戴的时候很是清楚啊”。你又试了试还是告诉医生不清楚,然后医生说:“这不可能,一定是你佩戴方式不对,你再试试!”你试了试之后还是看不见。这个时候医生怒不可遏的骂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你往好处想不行吗?真是好心没好报!”
好了,故事讲完了,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从头至尾都是无厘头,感到驴头不对马嘴啊?甚至你会觉得很滑稽,医生怎么会这样看病,实在是可笑啊!但是,可笑至极的背后,你能够看到什么呢?
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和这个医生一样,从一开始就不认真聆听,不管别人的诉说,只顾自己的思路。最后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废了很大的力气,换来的只是事与愿违,外加身边人的埋怨和不解。最后怨天尤人,感叹别人的贪婪和“无知”。我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却总是无视别人的感觉,忽视首先要去理解别人。这一点,我觉得我个人要好好的检讨。
军法讲究“知彼知己”,而和人打交道也要做到“知彼解己”。这个词汇仍来源于《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英文解释为:“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翻译过来就是首先要知彼,然后才是解己。
万事开头难,对于我们又有那些可以着手开始的做法呢?书中给出了三个步骤,环环相扣,言简意赅。
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自传式回应,就是随便一个话题接过来以后,都能谈自己半个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认知,否定别人的认知,轻易的给出建议。比如“你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更好更多的获得个人利益”,“为什么一定要成功?成功有意义吗?”
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有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仅有7%通过语言来进行,38%是取决于语调与语音,其余的55%则是靠肢体语言。所以在和人沟通的时候,就要训练自己用眼睛看对方的肢体语言,还要训练自己用心理解对方的话外之音。比如别人双手交叉,拇指打转,这就是不耐烦了;双手抱臂,向后紧靠,这就是在抗拒;上身直立,浅浅就坐,就代表紧张。比如对方说:“嗯,挺有趣”,那么基本上就代表他对你的话不感冒;如果一个女孩子说:“你是个好人”,那么你就懂了,基本没戏了。
第三,移情聆听。英文叫做Empathic Listening,意即把心放到对方身上,先感受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再去聆听。这是种技能,也是种态度,更是“知彼解己”的关键。比如试着重复对方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这会帮你理解对方,也会帮对方感受你在关注他,在走进他的故事。然后继续用自己的语言重复总结对方的表达,这会让对方知道你已经理解了他。接着呼应他的情绪,点出来对方很痛苦,很愤怒,很担忧,这就帮他感受到你已经进入了他的内心,理解了他的情绪。最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出来。那么此时此刻,你们的思想将成为一体,两人就站在一起了。
以上三个步骤,不是委曲求全,不是奉承附会。而是一种让双方更好的沟通,互相理解,更加高效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刘润老师的话来讲就是: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依然需要,你的建议也会更有价值。就算和直接提建议有一样的价值,对方的接受度也会提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