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个小镇上有一消防队,整天都忙着救火,天天奔命于各种火情,长此以往,消防队队员可谓是苦不堪言。虽说消防员救火是天职,但是连个休息都没有,只为救火而出生入死,连家人生活都不能正常照顾还是太残酷了。于是消防队队长召集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救火之外派出专门的队员上街检查各个商店的救火设备、老化电路、易燃物和各种隐患,并逐项反应改进。刚开始,消防队员更加忙了,不仅要继续救火,还要负责辖区内的各种隐患的排查工作。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发现这个小镇的火情真的减少了。与此同时就有更多队员、更多时间、更高频率的上街检查,这种又继续让火情进一步的减少,良性循环开始运作。最后小镇的消防队主要任务就从救火变成了防火,工作力度也开始缓和。

由这个故事,我们引出将要分享的主题–“要事第一”。观点仍然来自于史蒂芬·柯维所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接下来我来详细总结。

我从开始阅读写作,一直都有人问我时间都是哪里来的呢?即便一天的工作不忙,总不至于闲的能够每天都有时间大篇幅的读书啊,而且还要立意、写作、排版、配图、校对和发布。时间怎么那么多啊!刚开始我总是一遍遍的解释说:时间总是挤挤就有的吧。事实上,我也没有系统的分析过,我的时间是从哪里来的。直到读了今天分享的这本书,才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中在“要事第一”的观点上给了详细的剖析。提出了一种“时间管理矩阵”的方法。即把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事情以轻重缓急分成二维四个象限,分别是第一象限紧急重要的事情,第二象限不紧急重要的事情,第三象限紧急不重要的事情,第四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

对于第一象限,重要紧急。这是我们获得焦虑感的罪魁祸首。比如明天就要开会了,今天任务刚刚布置下来,那么再赶也要加班完成啊!对于这个象限的事情,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地步,立刻老老实实的完成,毙掉一件是一件。

而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比如每天检查工作进展、常规的学习、读书、扩展人脉、或者来一次真正的休息等等,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因为不紧急,所以在通常时候,我们总是把它们往后排,直到这些事情发展成了重要紧急了,才突然发现真的是时间不够用啊!所以主题中的“要事第一”,针对的就是这一象限的事情。作者提倡人们要把时间尽量安排在第二象限,因为第一象限的事情多为突发,大部分自由时间仍然可以控制利用在第二象限。

对于第三、第四象限,紧急但不重要和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史蒂芬提议,不要再犹犹豫豫了,把温柔变成坚定,删除它们吧。比如叽里呱啦地聊八卦、在家里稀里哗啦的追剧、热火朝天的打游戏等等,都该戒掉。除非你认为这些是“真正的休息”,但是休息会上瘾,行事要小心。

有了这四个象限,我突然明白了我时间的来源。从开始阅读写作,电视基本上就和我告别了,当然同时说再见的还有电影。手机里的游戏被我清扫干净,基本上可以游戏娱乐的App被学习软件代替。每天上下班往返近两个小时,在路上为了不让时间白白流逝,总是要听一些书,听一些知识新闻,还有一些购买的专栏和节目。而之前我都是玩点斗地主啦,消消乐等手游打发时间。每天中午午休的时间,有时候如果不累,我就安排读书,虽然时间不长1个小时还是有的。这么算下来时间还真是充足的。不过我还有很大的不足,那就是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事情的处理上,缺乏效率。如果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那么腾出学习和写作的时间就会更多了。这也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吧。

要事第一,就是主动干掉一切“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拒绝大部分“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尽量把三四象限的时间压缩到一天时间的15%以下,最好为0,这样就会腾出65%~80%的时间花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了。最后留下20%~25%的时间用在“重要、紧急”的事情上,达到“忙,但不焦虑”的境界。

这使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个笑话。说比尔盖茨在散步时,突然发现脚下有100美元,那么比尔盖茨应该不去捡的,因为在他弯腰的几秒钟内,就会损失几倍于100美元的价值。可是我们都忽略了一点,或许是我们太习惯于用焦虑的思维来看待首富的生活了。对于比尔盖茨,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划,既然是休息,捡钱为什么不干呢?况且比尔盖茨还有一个名言:“我不忙,我只是时间不够”。因为忙的事情早都已经做好了,而学习的时间总是不够罢了。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