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或者说过以下的一些话语?“我就是这样做事的”、“他/她把我气死了”、“我根本没时间做”、“要是我丈夫/妻子能更耐心一点就好了”、“我只能这样了”……等等。
如果答案是“是的”。那么今天的分享将对您将十分有用。
让我们思绪放飞,正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发现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晓得“消极”是不好的,可是我们却常常不自觉地选择消极。更甚者不仅选择消极,而且还会有大批的人站出来反驳说:“我说的事实,难道算是消极吗?我确实办不到,他/她的确让我怒不可遏,我就是我啊,我也确实没有时间嘛。难道非得让我逆着自己的心情,非要假装开心、假装很积极,才可以吗?”
行文至此,让我们思考。别人不客气的气话是事实,时间很紧张是事实,妻子/丈夫缺乏耐心是事实。但是我们真的就无路可走,没有选择可以做了吗?我们在某种境况下不得不选择消极,是事实吗?
刘润在他的付费专栏里,告诉人们这些未必是真实,大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利用“环境决定论”推卸责任罢了。不论境况如何,我是绝对没有责任的,责任在他,在于时间,在于丈夫/妻子,在于命运,在于基因和环境。而很少会有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的寻求隐藏在背后的“柳暗花明”。
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也有人称法兰克)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这个场景我们并不陌生,进入那里基本上就和被抓进了日军731部队差不多了。九死一生,甚至是毫无生还希望。刚开始他和大多数人一样非常沮丧,非常痛苦。他的妻子,父母和哥哥全部被杀死在了毒气室里。他和许多犹太人一样,开始从“为什么会这样”的愤怒和恐惧,慢慢转变成了“这就是命”的消极接受。在他身边有许多人都精神崩溃,死在了集中营里。可是当他发现,还有一些人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变的非常坚强,他们用玻璃片刮胡子,保持着面部清洁,高贵的面对每天的死亡和苦难。他深受感染,于是决定用积极的心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不仅自己摆脱了消极和痛苦,还组织大家搞活动唱歌,和同样拥有生的希望的犹太囚徒一起,度过难关。
在他获救之后完成的著作《意义的呼唤》这本书中写到:“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面对死亡,向死而生。在无奈和绝望中积极主动地寻找活下去的勇气,不怨天不尤人,不在抱怨中臣服于困难,不在苦难中沉沦泯灭。相比于弗兰克,我想现代几乎没有人再能够比他,面对更加凶险的境遇了。既然如此,我们就一定还有选择积极主动的机会,而不是选择在消极接受和推卸的汪洋中沉沦。
我们从残酷的二战回来,来分享对于普通的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养成积极主动,从“环境决定论”升级成“积极主动地选择”。
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比如当别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你不要上来就说:“不可能!”。当别人的想法刺激你时,不要立刻做出回应。不要着急,给自己留下几十秒的时间,去思考到底别人的想法是不是真的不可能呢?这短短的几十秒,可以帮助你从自己的情绪中夺回“选择权”,让你回归理性。
第二,用积极主动的话代替常用的消极语言。比如把“这辈子改不了了”改成“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把“我被他/她气死了”改成“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就把改不了的责任从推卸给命运和他人,转变成了自己主动的选择。
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比如少去关注股市的涨跌、房价的上涨、死亡的必然和未来的不可控。而去多多从自身角度出发,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于客观不可控的因素,知道就可以了,一天、一周、一年的精华要去放到扩大自身影响力的上面。我们虽然不能让一天变成30个小时,但是却可以通过时间管理和自我学习,充分利用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拒绝不重要的,抓住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