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有一次去见巴菲特,发现巴菲特的日程表上稀稀疏疏的,一片空白,感觉不可思议,于是就问巴菲特这是怎么回事,巴菲特就说:“我必须对事情擅长说‘不’,以便于去做那些真正特别重要的事情。”比尔盖茨觉得这件事是巴菲特教给他的重要一课,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处事标准

回头看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总是有太多的事情面临抉择,有太多的信息需要筛选,有时候即便是针对众多的事情列出了日程,也总会感到空荡荡的。

最近在槛《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这部书,其中有个观点比较好,那就是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我们之前一直认为的“最优原则”。

满意原则就是说,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选项中逐一挑选,找那个最符合的选项,其余的选项会好不犹豫地废弃。        最优原则是说去寻找真实最好、最优的那一个选项。

两个原则区别在于,一个是主观、一个是客观。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取决于他内心标准的高低。不同的人,针对同一件事,会产生不同层面与深度的解读。

比如当我们非常饿的时候,面前出现了4个餐馆,就想着赶紧找一个地方填饱肚子,这个时候只要是餐馆就可以,不会做过多的对比。而当我们并不是很饿,只是想找一个干净卫生的餐馆就餐,那么我们就会将四个餐馆详细的对比,找到比较干净卫生的那个。但是如果我们的标准再次提高,要找一个干净卫生口味又好的餐厅,那么可能会再找餐馆五、六、七等等,甚至去参考网上的评价,综合各方面信息,选择最符合标准的那一家。

所以,想要吃到好东西,就必须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就拿上学来说,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好好的学习,去到一个好的学校,好的班级。因为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好的学校能够让孩子有一个更高的标准。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一个人进入一个比较差的环境中,对自己的要求就会不自主的降低从而适应这个环境。当然,任何事情总有例外,如果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以“985”院校的水准来要求自己,那么他的水平也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反之,虽然上了一个好的大学,但是并没有严于律己,整天浑浑噩噩,自身也不会有什么提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二三流院校总是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生,而985院校也会出现一些低能生的原因。

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将注意力用在氛围和环境的改变,而忽略了内在心里素质的塑造;教育中人们总是期望环境和氛围可以改变孩子的内心,却很少从培养孩子自主、独立、自强、自爱的内心上下足功夫。

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外部环境的改变容易,但内心标准的建立确实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