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到底该不该杀?这是所刘邦纠结的问题。一方面他有立国之功;另一方面他也确实不太安分。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刘禹锡《韩信庙》一诗,对他的死因做了充分糅合和提炼。但是实际上,韩信之死,纯属吕后“滥用私刑”。
高祖六年,韩信为楚王,有人密报其谋逆。刘邦迟疑不决,诸多将领却异口同声: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陛下,发兵打吧。由此可见,韩信的人缘不太好,“勋冠三杰”,让刘邦的兄弟伙集体红了眼。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伪游云梦,抓了韩信,于是就有了“良弓”一说。后来,事实证明,韩信确有谋反之心,并非空穴来风,但是刘邦顾念他的功劳,依然“赦信罪”,封他为淮阴侯,留在京城颐养,也算有度量。
高祖十年,赵相陈豨在代地不听皇命,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这之前,陈豨曾跟韩信有过一次密谈,《淮阴侯列传》里有载:陈豨在外,韩信居内,等待时机内应外合,跟刘邦争天下。果然,刘邦一死,他就蠢蠢欲动,企图袭击吕后与太子。假若成功,关中必乱,大汉危矣。好在吕后得知了消息,与萧何设计,引诱韩信入长乐宫,击杀之。
那么很显然,韩信的死,跟刘邦没关系,而他的态度也很值得琢磨,回京后,“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高兴好理解,老婆的快刀,解除了自己的纠结,也让一场大乱消弭于无形;可是他怜个什么劲呀?莫名理解,刘邦是心有不忍,或者说韩信罪不至死,如果让他自己决策,恐怕是下不了这个手的。
问题来了,吕后为何私下里处决韩信?
国有国法,对违法的大臣,抓起来交给有司定罪即可,再说丞相萧何还在呢,皇后未免操了太多的心?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吕后实在是位了不起的女人,杀韩信,既有帮助丈夫“定天下”的现实考虑,又有为自己将来“安天下”的长远打算。
读战国史,会让很多人有毁三观的感觉,例如某人是A国人,转眼却成了B国大将,转眼又成了C国大夫,忠君爱国成了儿戏,以至“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因为秦国仅存活十余年,这一潮流在汉初仍有市场,是个人都想当“老板”,天下焉能不乱?项羽焉能不亡?
刘邦汲取了秦始皇与项羽的教训,称帝后,既分封异姓诸王,又实行郡县制,设相国监督制约,外以郡县防范包围,可是努力白费了,臧荼、彭越、黥布以及原先的六国贵族等,先后造反,就连嫡系的老哥们卢绾也心有不甘。刘邦人生的最后八九年,基本充当了个“灭火队长”。
作为刘邦的妻子,吕后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就近而言,韩信太能打仗了,如果有朝一日放虎归山,再想要处理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不如杀掉,一了百了;忘远处说,可以震慑那些不忠之人,此所谓“佐高祖定天下”!
如果不杀韩信,刘邦活着还好,威望在,能够压得住;但是,如果刘邦死了?还有谁能驾驭韩信之流?
《高祖本纪》里明确记录了吕后的这种担心,她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卢绾是个鲜明的例子,老乡尚且这样,何况韩信?吕后的目标,不是韩信一个,她是打算“尽族诸将”的,想法之狠,“安天下”之决心,可见一斑。
杀功臣肯定不对,残虐后宫,迫害诸刘,重用诸吕等等,也是不对的。但是,就当时而言,缺乏忠心、浮躁如蚁的韩信之流,不杀还真不足以安天下。战国两百年,楚汉争霸那几年,怎一个乱字了得?假若韩信再闹上几年,汉王朝多半又是一个短命鬼,黎民百姓又将饱受战乱之苦。后人为韩信鸣不平,多半是谬托知音或自作多情。太史公评陈豨,措辞就很尖锐:“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此“邪人”,指的就是韩信。
历史终究是公平的,玩火自焚,仁者得仁。惠帝之后,吕后垂帘听政,十五年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她的作为,功在社稷,惠在万民,达到了一个帝王的境界,也为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