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有一个弟子叫舒国赏,舒国裳中过状元,为官后请老师为自己写一幅字,内容就是来自《孟子·告子上》中的“拱把桐梓”一章,文章内容是说人们对桐树、梓树的幼苗都晓得如何培养,却不晓得如何自我修养,难道人们爱树苗胜过爱自己吗?舒国裳选孟子的这段话为自己的座右铭,王阳明写到自我修养的那一句时,忽然放下笔,对弟子们笑道:“国裳中过状元,难道还不知道自我修养,还需要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吗?”,这一句话让在坐的弟子们无不汗流浃背。之所以汗流浃背,是因为这个道理太平常了,应该每个人都想到的,但事实上却是都没有想到。一个当朝的状元,熟读儒家经典,从《大学》、《中庸》、《论语》一直到《孟子》,“拱把桐梓”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好似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的人却总是时常用“不能随地扔垃圾”、“不能随地吐痰”来作为座右铭,贴到书房墙上一样。

可是放眼社会,这种情景实在是屡见不鲜啊!王阳明对弟子们一句随口的的反问,就点出了社会问题的核心。一个状元郎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追求功名的学子们了。反过来思考当今的世界,固然“不随地吐痰”、“文明礼貌”这些作为书房的座右铭实在可笑,然而更荒唐的却是当这些标语真真儿贴到公共场合的时候,竟然没有人会为此感到荒唐!!!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当下的学习和读书到底是学了什么。至少对“文明礼貌”“不随地吐痰”之类的,仅仅看做了考试中的一道选择题了吧,待到考试结束了,这些知识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使我想起了之前上学时每逢考试,一窝蜂的背诵备考,待到考过了,基本上就又还给了书本了。大多数人学习、读书不是为了提高自身,而是为了考学,从此为了跻身所谓的精英,尽情地享受死知识带来的“黄金屋”、“颜如玉”、“千种栗”。

或许人的本性就是如此,用“淡泊名利”的知识走在追逐名利的途中,残酷的是,待到“淡泊名利”的知识变成了追逐名利的利器了,知行合一也就变成了“知一套、行一套”的生存策略了。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