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是每个人的梦想,但什么是赚钱,怎么才算是赚钱呢?一直以来,受益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熏陶,觉得想要赚钱就必须要勤奋,需要不怕吃苦,别人工作一天,我工作两天,别人工作8小时,我工作12个小时,这样就可以赚到钱了。可是近来在万维钢付费专栏里了解蒂姆·哈福德(Tim Haford)的《卧底经济学》(The Undercover Economist)知道了,赚钱其实应该是去学会找到“稀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收入高,有人收入低,但是收入高并不等于赚钱。就比如你从小就比别的同学刻苦,别人休息你不休息,所以你考上了名牌大学;别人下班就回家,而你却努力拼搏加班加点,然后你获得了更高的职位和奖金。这些只能叫做应得的,不算赚钱。因为在收益与付出的比值上,你与别人没有什么差距,甚至更少。换句话说,你努力是别人的两倍,如果收入也是别人的两倍,那么你的“利润”就是零。充其量算是回归了成本,没有“赚”。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家眼里就叫做“边际”,意思是你的劳动力是个“边际商品”,可干可不干。你愿意牺牲多余的休息时间投身工作,然后获得更多的工资,那是你的事儿,别人虽然没有加班加点,对于别人而言并没有什么损失。在个人价值观不同的标尺下,谁也不会羡慕谁。而赚钱就意味着以同样的付出,收获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入。

 

李嘉图曾经在1817年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正好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假设一个边远的小镇上,有一片优质的土地,而你是其中的一位地主。最初这些地没有人来种植。作为地主你不想劳累,于是就像把地租出去,换回点租金。与此同时,小镇的荒郊还有一片贫瘠的土地没有主人,任何人都可以去耕种。由于刚开始租的农民比较少,优质土地供大于求,就可以跟地主讨价还价多留下些收入,少交一点租金。但是等到农民越来越多的时候,即农民供大于求了,这个时候所有农民都会争着抢着去租地使用,完全不计较收入的多少。等到所有优质土地都耕种完了,再来的农民就只有两种选择了:一种以获取更低的收入为代价,和其他农民争优质的土地;一种是自己开垦贫瘠的土地。

李嘉图将这些贫瘠的土地定义为“边际土地”,属于可种可不种的土地。 稍微理性一点的农民就应该明白,优质土地和贫瘠土地相比,前者只要比后者稍微多一点点收入,都比去耕种贫瘠土地强。所以付给你的租金就可用一个公式来计算:优质土地的租金=(“优质土地产量”减去“边际土地产量”)乘以“粮食的价格”。

刚开始农民稀缺,农民就可以获取大量的收入,可以随意地给地主一些租金,毕竟总比空着土地要强。到了后来优质的土地变成了稀缺资源,地主就可以获得几乎全部的差价,这就叫赚钱。

赚钱的关键并不在于你自己如何努力拼搏,更多的是在于你比别人强在了哪里。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只有掌握了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才是赚钱之道!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