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差距,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是因为天赋还是努力?选择还是运气?基因还是能力?这些答案仿佛都对。
然而问题在于,当你面对的是一个原本能力相当,出身不比你优越,天赋也并不过人,机遇也少于你的人时,为什么如今他的成就却高于你10倍,甚至几十倍呢?
是“指数型成长”
不妨再来回答一个问题:10年后,你的身价可能是多少?
显然,这个问题很难预测,因为这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判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什么时候它会发生。
不过,如果你真的尝试了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多半的回答,很可能是基于你现在的能力和资源而判断的。
就好比你现在年薪10万,也许你会猜自己未来每年多赚10万,十年后兴许你每年就可以赚到110万。
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本身没有对错。
线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从自我认知而出发的思维模式,比如在生活、工作中,倘若你想要做大10%,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换得。
反之,如果你想要做大10倍、甚至100倍,那你就不得不摆脱这种线性成长,让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种叫做“指数型”的成长模式。
那究竟什么叫做「指数型成长」呢?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走在一条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迈出1米的距离,你走了6步,也就前进了6米,然后你再走24步,那么就离原点有30米的距离。你很容易知道这30步能把你带到多远,这就是简单地线性成长。
但是现在,请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步都扩大一倍距离(无论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当你走了6步时,实际上你已经走了32米(1、2、4、8、16、32)。而当你走完全部的30步时,你猜自己走了多远?
答案是10亿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你绕地球走了26圈!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线性成长是有局限的,因为单靠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努力,迟早会遇到天花板。
而指数型成长是爆发性的,它会拉着你把你拖到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距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一个人若想获得指数型成长,首先要做到的是“顺势而为”。
他们的思维往往是“有限多元”
前阵子,一位朋友聊天时说了一句话: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自称是‘专家’,那他一定是在假装什么;如果你听他说别人‘业余’,那一定是某些人在看不起另一些人。”
这句话,我觉得既好笑又中肯。
因为在我个人看来,有些“专家”,往往就是那些告诉你这件事情不可能实现的人。
可趋势,往往具有不可测量的未知性。当你听到有些人惯用“绝对”、“一定”、“必然”这些词汇的时候,就要开始提高警觉。
从另一个角度说,那些真正能把握趋势的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会被单一的专业规则和思考方式所限。
我管它称之为“有限多元”,即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规则,但又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专注。
比如腾讯这家公司,之前有篇文章《腾讯没有梦想》,指出腾讯早已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成了一家投资公司。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表象,一叶障目而已。
目前的互联网巨头,没有一家是不做投资的。投资的意义不只是增加股价,更是一种填补自己生态短板的手段。
所以,腾讯本质上还是一家靠科技产品驱动的公司,虽然它也需要通过投资布局生态,但你从没见过腾讯投身过重工业、制造业或者房地产吧?
因此,“顺势而为”意味着不能被过去经验束缚、被已有资源裹挟,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有限多元”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先确定一条赛道,然后不断地切换分道线路。
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弯道超车”,真正与别人甩开差距。
再比如,我大学时学的是工业设计,很多和我同专业的人理想都是造汽车,所以经常会琢磨着未来能靠设计汽车实现抱负。
就在这群人里,我有个同学,他家境不太好,所以天天还想着怎么靠课外时间赚点小钱。
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看到一则驾校的招聘广告,于是欢天喜地跑回宿舍说自己萌生了个赚钱的好主意,结果没人搭理他。
后来,他自己联系上了一个驾校,说可以帮助他们在大学里招生,条件是每个人头返10%的回扣,并且由于学生没啥钱,所以通过他介绍的学员还要打85折。
如果事情放到今天,很难说有几个驾校愿意跟一个小屁孩合作。
可我上学那会儿,家庭购车刚开始普及,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汽车价格也下降了,导致了一大波的学车潮。
再者,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很闲,而且开车还属于个技能,对找工作是加分项,所以大学生考驾照便成了个新兴起的小风口。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这个同学通过帮驾校招生,不到一年时间赚足了100万,依靠的方式仅仅是在宿舍门口贴小传单,于是很快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小土豪”。
后来,这个同学又干了两年,风口也过去了,他拿着自己挣的钱,跑到德国一所设计学院读了个研究生,回来摇身一变,成了大众汽车的设计总监。
而其它像我一样空有抱负的人呢?99%自打毕业就转了行。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这同学的成功并不是他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他刚好借助了东风,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来不会被单一的规则和思考方式所限。
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有限多元”的思维。
错过是因为缺少改变的勇气
常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机会总是如此的不公平”,这句话完全是误解。
机会从来不会挑三拣四,也不会无缘无故到你跟前消失。
比如,有一个故事想必很多人听过:
一个有钱的商人来到一个小岛上度假,雇佣了岛上的一个渔夫当导游。
几天相处下来,商人发现这个渔夫很勤快,于是打赏给他一笔钱,并说:“你何不拿这笔钱买一艘渔船,这样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渔夫听罢,说:“然后呢?”
“这样你就可以把赚来的钱买第二艘、第三艘渔船……然后拥有自己的船队啊。”
“再然后呢?”渔夫不耐烦地问。
“那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每年可以有一个月悠闲的时间在小岛上度假,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渔夫抿了下嘴,回答商人说:“可我现在已经天天在这座小岛上享受人生了啊。”
说完,二人沉默不语。最后,商人临走前留下了一句话:“或许,你觉得自己早已在这座小岛上度假,但这样的生活,对我而言只是一年中很小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在许多文章中都出现过,但很多人并没有谈到商人的最后一句话。
换言之,渔夫看似过着天天度假的“理想生活”,但实际上并没做出任何主动选择,他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
俗话说,不进则退。无论是小到个人,大到商业,趋势是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无法人为改变的事情,并且它会重复上演。
比如工业革命,让一些效率低下的人员失业;互联网的演变,让众多传统企业濒临倒闭;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又让更多人感到岌岌可危,甚至焦虑……
因此,所谓的机会与趋势,并不在于你如何理解它,而在于你是否真的具备改变的勇气。
很多时候,即便机遇来了,但你如果一味地迷恋于现状,就极有可能会躲在原有的舒适区里裹足不前。
比如该选择升职后的日夜操劳,还是待在原本熟悉的岗位?
比如该面对创业的机遇和风险,还是朝九晚五等待年底加薪?
比如该接受棘手的业务拓展,还是守住自己门前的一亩三分地?
如果说,趋势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机会,那么机会从来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然而,你若想要把握住它,就不得不时刻拿出迎接的勇气,因势而动。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两个能力相当的人之间如何拉开差距?
我个人的看法是:学会掌握一种“指数型思维”,即站在概率论的角度,从自己过去的5~10年中寻找未来5~10年的规律,认清人生的大方向,用趋势的不可逆性去抵抗个人风险的不确定性。
毕竟,无论是创业还是混职场,无论你面对的是一个市场还是一家公司,刻苦努力这些统统是基本条件,它不是决胜的关键,因为真正的机遇总是在趋势中上演。
因此,一个人若想在未来获得爆发式成长,就不得不掌握“指数型思维”。
暴疯网赚博客每天分享妥妥的干货,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就转发一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暴疯 微信/QQ:805194444
微信公众号:bfclub
